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广东包揽四个第一名

发布日期:2019/12/19 访问量: 2670

2019-12-19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钟奇振

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比武团体一等奖,辐射专项比武团体一等奖,三人获得上述两项比武个人一等奖。近日,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放榜”,以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排序,广东代表队拿到了全部4个奖项的第一。

广东省副省长对此专门要求,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营造学习钻研业务、严谨认真做事、追求精益求精、工作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监测核心能力,发挥好“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为全省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赛场上的灵机一动,来源于日常工作的千百次积累”

辐射专项比武实操赛场上,广东队设计的一个“新奇”装置,吸引专家、裁判的围观和点赞。

“赛场上的灵机一动,来源于日常工作的千百次积累。”辐射监测专项比武个人成绩第一、来自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的王家玥,结合日常测量情景,考虑样品可能出现的不规则形状、不均匀污染等情况,把测量支架设计成了活动式的,有效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度,成为赛场一大亮点。

作为核技术利用大省,广东全省近岸海域、土壤监测点位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地表水点位数与污染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多、要求高。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任务样品监测、污染防治攻坚战形势研判分析、环境执法与监测联动……在完成一项项重大监测任务的同时,广东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也在一次次磨砺中,锻造了过硬的监测本领,打造了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参加大比武的9名队员,个个都是久经考验的业务骨干。

“由于重金属超标数据涉及刑事犯罪,所以必须在平常的工作中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来自中山市环境监测站的高裕雯,是环境应急监测的“老兵”。来自省环境监测中心的柯钊跃擅长验收监测、执法监测、应急监测,多次参与污染应急监测任务。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的陈文涛监测经验丰富,伽马能谱分析能力突出,研究项目曾获省环保科技一等奖。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葛楹,是辐射环境现场监测的“好手”,全程参与2009年“番禺1012卡源”事件应急处置。东莞市环境监测站的舒保,出监测数据从来都是又快又准。

“实操的每个细节,都已烂熟于心”

“实操的每个细节,都已烂熟于心。”监测综合比武个人成绩第一、来自东莞市环境监测站的龙晓娟,笑起来大大咧咧,但一走进监测岗位,就仿佛“变身”,专注、执着,追求细节、极致。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最能体现基本功,水浴锅加热效果、不同孔位温度差异、样品水浴加热时间等细微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龙晓娟规范的操作、精准的控制,如行云流水,数据测得又准又快,斩获综合比武第一。

环境监测是技术活,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广东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厚植“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中心领导抠细节抠得很死,各种对测量结果影响轻微的个人操作习惯都必须改正。”获得辐射专项一等奖的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的覃连敬,把获奖的原因归功于单位长期的严格要求。

省环境监测中心发挥科研带动作用,在“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准施策示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中带动提升监测水平。师傅传帮带、交叉专项比对、持证上岗考核……广东各地以各种方式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环境监测“能工巧匠”。

“心无旁骛地追求监测高质量”

这次大比武,东莞市有两名队员,并双双获奖。

“东莞市将监测站定为参公事业单位,让我们可以高起点引进一大批人才,心无旁骛地追求监测高质量。”东莞市环境监测站站长李美敏感慨道,“我们在2008年就购置了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这在基层监测站是少有的。”

沃土才能出硕果。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动监测能力大发展,先后出台《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广东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8年起,3年投入10亿元,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国际先进的大气超级监测站、臭氧国际基准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等,成为全国亮点工程。

“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在提升队伍素质的同时,广东强化监督检查,倒逼监测质量提升。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实施方案》。近两年,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行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专项检查,查处了一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开发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信息管理平台(一期),实行监测过程留痕管理,促进了规范监测、诚信监测。